中国古代女人裹小脚是不好,可是欧洲女人束腰危害更大

中国古代的妇女里,很多人要裹小脚,认定这是“美”的标志。关于它的起源,学者意见不一,不过综合考虑,通常认为大约从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清朝时期,满族妇女并不裹脚,但汉族妇女仍然普遍这样做。

当时人们把小脚当成 beauty 标志,先看脚再看脸。小脚被称作“三寸金莲”,追求的标准主要是瘦、小、尖、弯、香、软、正。不过现在看那些小脚的图片,很多人觉得根本没有美感,反而像畸形,像羊蹄子。

裹脚其实对妇女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一般从四五岁就开始缠足,用布把脚紧紧束起来,使脚逐渐变形、变小。甚至有的家庭为了让脚更瘦,还在裹脚布里夹入竹片、石板、碎瓷等,让脚趾和脚肉受压,甚至出现皮肉坏死、溃烂的情况。这样不仅脚变得细瘦,关节和韧带也容易受伤,走路也常常不稳,所谓“莲步”其实更像半残疾的状态。

在文学家眼中,裹脚带来的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清末著名作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用外国人的视角描述这件事,指出裹脚之痛极其惨烈,夜不能寐、吃不下饭,甚至身体各处都可能生病。他还提出质问:如果这是为了“美”,那么为何要以如此痛苦作为代价?若把鼻子改小、额头改平就能算美,为什么两只脚的残缺却被视为美?他用西方贵族美女也不曾削去半只脚来反驳这一点。李汝珍的看法揭示了裹脚对身体和心灵的严重伤害。

展开全文

如果把眼光放在欧洲古代的束腰上,情况也很糟糕,但与裹脚相比,危害点还不同:欧洲妇女追求细腰,常用木板、鲸骨和金属条等来束腰,导致内脏位置移位,甚至在惊吓时会晕倒,身体变得虚弱。怀孕时继续束腰,往往带来流产或胎儿畸形。文学作品里也有描写:在莫泊桑的故事里,贵族妇女甚至带着金属支撑,靠它走路,三代人都如此。

总的来说,裹脚和束腰这两种做法,都是古代社会对妇女身体的压迫,都是伤害健康和尊严的陋习。美貌当然是值得追求的,但把快乐、健康和自由放在一边去追求“细腰”或“小脚”,只会让人自取痛苦。真正的美,不应该建立在让自己受苦的基础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