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孟古姐姐:在娘家和夫家之间两难,煎熬死的大清第一皇后

02|十四岁远嫁建州

万历十一年,古勒之变起,觉昌安、塔克世误殁,二十五岁的努尔哈齐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复仇而自立,旋即受明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年末,叶赫兄弟清佳砮、杨吉砮为李成梁诱杀,九岁的孟古失父,兄纳林布禄承东城贝勒。其后数年,努尔哈齐整合建州本部、四出征服,实力日隆,扈伦诸部则屡受挫败,纷纷以联姻求和。万历十六年,哈达贝勒扈尔干以女妻三十而立的努尔哈齐;九月,叶赫纳林布禄亦以十四岁的孟古为侧福晋入建州。此时大福晋为富察衮代,后室次第增添伊尔根觉罗氏、哈达那拉氏及庶妃钮钴禄氏、兆佳氏等。万历十九年又纳嘉穆瑚觉罗氏。万历二十年十月,十七岁的孟古诞下第八子皇太极;翌月嘉穆瑚觉罗氏生第九子巴布泰。自此数年,生育主线几为嘉穆瑚觉罗氏所主,可见孟古虽出身显赫,并未如传说那般“独得恩宠”。

03|夹缝人生与抑郁夭折

努尔哈齐于万历二十一年一统建州,叶赫等九部难安,于九月合兵来攻,大败而还。东城贝勒布寨阵亡,纳林布禄向妹夫求还遗体,努尔哈齐“分尸以归”,血仇深结。更令孟古为难的是,叶赫为求苟安,欲以布寨女东哥许婚努尔哈齐,以释兵祸;努尔哈齐亦欣然应允。孟古夹在娘家与夫家、战败与征服之间,情感上无从诉说。未料东哥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拒婚,激怒努尔哈齐,引发其后连年征战。万历二十九年,又迎娶十二岁的乌拉公主阿巴亥,时年孟古二十七,存在感更淡。后宫权衡、部族仇怨层层叠加,性情内敛的孟古长年郁结。万历三十一年秋,病重思亲,请夫遣使迎母;然纳林布禄恨怨未消,仅派家臣南太探视,且为努尔哈齐斥逐。母女终不得相见,孟古抱憾而逝,年仅二十九,皇太极方十一。其丧礼隆重:四侍殉葬,牛马各百以祭,努尔哈齐月余素食禁酒,灵舆停院三载,后葬尼雅满山岗。至天命四年灭叶赫之时,她已入土十五年。

04|“大妃”之谜与身份厘定

孟古是否曾居大妃之位,历来争议颇多。按时间轴: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与太祖婚于万历五年,约在万历十二、十三年前后失载;继而堂嫂富察衮代入室,掌内政最久;万历二十九年阿巴亥为侧入,衮代卒后升为大妃,并于天命十一年殉葬。以此观之,能确证掌家者为哈哈纳扎青、衮代、阿巴亥三人。女真婚制与汉制有别,“福晋”皆为“妻”,位阶分大福晋与诸侧福晋、庶福晋。孟古虽为侧福晋之首列,却并未执掌中馈,性质应属“次妻”,位在庶福晋上而在大福晋下。此种制度差异直接影响子女品级:诸侧福晋所生多归“嫡出”序列,因而皇太极与诸贝勒(如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等)同为嫡子,这也是皇太极后来跻身四大贝勒并问鼎汗位的制度基础。天命九年孟古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再迁福陵;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追尊生母为“孝慈武皇后”,为清代第一个获皇后谥号者;康熙元年再上尊为“孝慈高皇后”。

05|“叶赫那拉诅咒”之辟

关于“叶赫那拉誓亡爱新觉罗”的传闻,史无确证。以事实破之:叶赫被灭后,其支脉广入八旗,与宗室往来联姻不断。太祖再娶孟古之妹,并出聪固伦公主;太宗侧室中亦有叶赫后裔,生裕亲王硕塞;康熙惠妃出叶赫支派,为皇长子允褆生母;乾隆舒妃、咸丰之璹嫔、玉嫔等,皆叶赫那拉女。自清初至清末,入宫叶赫后妃层出不绝,未见“严禁入宫”之例。若真有“诅咒”,以太祖行事之峻烈,岂容其枝叶繁衍、频与帝室通婚?至于慈禧,虽同姓叶赫那拉,然其家承喀山,系叶赫苏完人,与孟古之祖源星根达尔汗所自之土默特纳喇支系并不一脉。以同姓推亲,等同“凡姓朱皆太祖子孙”,于史学不通。

06|猴格说(性情评与史笔辨)

《满洲实录》评孟古“面如满月,仪范端淑……聪颖柔顺”,寥寥数语,构成后人对其温雅恭俭的集体印象。然以后宫政治与部族缠斗观之,这样的“柔顺与不露声色”既可能是优点,也是无声的自我保护——“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更像在权力回廊中步步谨慎的生存术。若从努尔哈齐择配标准与扩张节奏看,仅凭“貌美与柔顺”难保恒久所爱;孟古之“受宠”多半在于皇太极成功后的追述与重修。她短暂的一生,真实的底色或许是“夹缝、克制与被时代挟裹”。其后因子贵而誉满史册,这是王朝史书常见的修辞逻辑,宜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

(图文资料参酌《清实录》《满洲实录》《清史稿》等公开史料;图片若涉版权,联系即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