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磬”“鼓”“琴”“龠”说乐器

金属乐器,有钟、铃、铜鼓等,如湖北随州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完好的青铜乐器。铜鼓在商代遗物中也曾被发现——湖北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青铜鼓高 75 厘米左右,重 47.5 斤,鼓身横置,上部是鼓饰,当中是鼓身,下部是鼓座,甲骨文中的“鼓”就是这种鼓的象形,字的右半部分是用手击鼓之意。

石制乐器中最常见的是磬。磬是一种打磨定音后悬挂的石片乐器,成套的被称为编磬,如曾侯乙编磬。编磬与编钟相配,可合奏“金石之声”。磬字的甲骨文像悬绳上悬着一块石磬,下面似一只手拿着木槌在敲击,籀文则把它线条化了。

丝质乐器有琴、瑟、筑、筝、琵琶、箜篌等,其中琴位列中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必修的科目。嵇康《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为文人书室中的必备品,无论能否操琴,屋里终当有琴。琴的甲骨文像手执琴拔子在弹奏;金文则是左右各有五弦的琴架,下面的金为声符。古代传统弦乐器中还有一种筑,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宋代以后失传,但在先秦时期却广为流传。战国时期燕国的高渐离就是以善于击筑而著名。荆轲欲刺秦王,高渐离与燕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送别经典。

竹类乐器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笛与箫外,还有笳、筚篥、龠等。龠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上面的两个口像竹管的吹口,金文更像编管,实际上龠就是排箫的前身。

历代文人即使不是职业音乐家,也往往是爱好音乐之人。汉代的司马相如、蔡文姬,东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在音乐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风格,不同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琴音清扬旷远,洗涤人心,所以可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箫声呜咽凄恻,令人感伤,所以会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文人的写作风格也可以用乐器来区分比拟。有人就这样评论柳永的词与苏东坡的词的区别: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