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秦汉以后,兵书突然沉寂,一来战乱多,书烧没了。二来,权力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兵书甚至成了禁书。你想想,家里有人“传家秘籍”,结果出门还被人查封,这搁谁是谁的郁闷。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让弄兵的人太牛,也不想天下大乱,倒逼出了《武经总要》这种“百科全书”级别的兵书,把防守、武器、军规全都揉在一本书里,便于后人抱着夜读。
民间普通人怎看?对兵书那可既敬又怕,老一辈常说“兵书别乱翻,翻多了犯忌讳”,但饭桌上讲“孙武如何诳军,戚继光练兵用什么招”,总免不了让自家孩子长点见识。
看起来明代初期一切向好,太祖朱元璋刚建国那阵儿,定下“文武并举”,全国各地建学校,官员忙着培养能治理江山的大才,将兵书编得热热闹闹。可真到打仗时,这群人不少是弓马熟、书背熟,“实战一上场就懵圈”。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事件: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的馊主意,二十万大军结果全军覆没,五十多位将军没了,想想也是让人心头一紧。
有人把土木堡的错都赖在兵书没用,说“兵书都背烂了,怎么还输到裤衩儿都没了?”另一拨人不服,说兵书明明写得好,将领领会不对路,怪兵书就像做菜失败怪菜谱不管用。可不管谁有理,兵书到了明初,掉进“假性繁荣”的陷阱:表面一天比一天多,真正能拿得上台面、扭转乾坤的却没几个。不懂兵法、只会溜须拍马的武官上位,真正会用书的反倒被边缘化。老百姓一边看着朝堂争斗,一边唏嘘——再多的书,没好将军,也成了纸老虎。
就在兵书要被“冷落”的时候,一场大反转来了。嘉靖年间,倭寇南扰、蒙古北压,外患让所有人都慌了,官员、文人、武将都跳出来修兵书。你以为兵书会继续失灵?偏不!这期间冒出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俞大猷的《续武经总要》等一大批“接地气”的兵书,他们总结实战经验,还能解决新出现的武器和阵地问题,啥海防、军队训练、城防堪比现代军事教材,大伙儿一用就上手。
明朝兵书界有个特殊现象:不仅官员写书,坊间书铺、个人刻印也热闹非凡。“写书”这事儿再也不是宫廷贵族独享,普通文人、武将甚至热心民众都能参与,有人为家族传承,有人为兴趣,有人为赚点小钱,搞得兵书前所未有地火,连书坊对兵书的态度都变了。你自己想想,古代书坊印什么最赚钱?小说戏曲!可明末书坊都主动印兵书,可见这风气多流行。前面说的假性繁荣,此刻成了真高潮。
前文埋下的“兵书真用得上吗”悬念,此时有了答案:戚继光打倭寇、俞大猷守边关,都靠兵书理论和实践结合,打了不少漂亮仗。明代兵书也从单一的理论到实用技术、武器制作、地理防线全包,成了古代最牛“说明书”,甩前代好几条街。
别急,明代兵书再厉害,也有表面繁荣的陷阱。万历年间刚还书声琅琅,书商坊刻、私人出版正旺,转眼朝廷内斗、外忧加剧,兵书再多,谁来用成了大难题。万历以后,明军战斗力在下降,外有满清铁骑步步紧逼,内有农民起义火烧连营。兵书里写了无数阵法、火器知识、战略安排,到了实操时,却常常被官僚主义拖住了手脚。
一个新障碍浮现:兵书内容越来越多,兵部刻印、国子监教学、书坊出版,普通官兵根本看不过来。你会发现,空有千万兵书,连基层将领都不一定能消化,更别说实战应用。这就像今天给学生下发一堆高考辅导书,学完反而更蒙。
有意思的是,本来以为“兵书繁荣能救国”,结果分歧越来越大。有人坚决支持兵书“国宝级”地位,把它当“教科书”死记硬背,觉得手里攥着就不怕外敌。但越来越多的将校、百姓反思:死板学习、只会照抄,最后顽固守旧,更容易吃大亏。各方立场越冲越烈,明末兵书的和解之路,无望了。
照这么看,明代兵书可真是让人“高看一眼”的传奇。支持者说,兵书让明军知识武装,有理有据,战略布防、海防炮台、防倭打虏,全靠兵书传承。要不是这些书,戚继光能练出齐整军队,练过“鸳鸯阵”就像开挂。可是,支持兵书的人是不是过于天真了?真以为读本说明书,一个“水军出击”就能收复失地?现实中,明朝后期官僚弊端,兵书成了“装饰”,印多少本都没用。你看,兵书越分门别类,理论越全面,反倒贴近百姓的实践越少,将领只顾埋头写字打算盘,真刀真枪打起来,常常眼高手低。再夸一句,明代兵书真是“文人理想国”的巅峰,能让朝廷上下“兵不血刃”多好,可混到最后,一纸空文,挡不住铁骑。真想给那些还把兵书假戏真做的人送一“锦旗”——“厚积薄发,纸上谈兵第一名”。
明代兵书到底是保家卫国的“护身符”,还是装点门面的“花架子”?一边是“兵书救国论”的铁粉,一边是“纸上谈兵没用派”,你怎么看这堆兵书?难道明朝真的能靠翻兵书“复盘”一次逆转吗?你要是穿越到明末,是选拿剑上阵,还是捧书自保?留言聊聊,你的“神操作”会是什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