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国产万吨远洋货轮,为何首航日本就沉没?天灾还是人祸?

新中国首艘国产万吨巨轮横空出世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轮船作为具有强大运载能力和续航能力的交通工具,直到今天都在运输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虽然我们的造船业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凭借着国人的多年努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造船业强国。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在造船业三大指标上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

这份成绩令人骄傲,但新中国的造船业毕竟起步较晚,尤其是现代大型船舶的制造技术,在刚建国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而立志于发展成为工业制造业强国的我们,绝不可能放着这样大的一个行业不去涉足,更何况对于亟待发展经济的新中国,也确实需要大量的货轮。

于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制造巨型轮船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在前苏联方面的帮助下,大连造船厂开始了自己的大型船舶制造之路,并于1957年和1958年分别完成了4500吨中型油轮

“建设九号”

和5000吨货轮

“和平廿五号”

的建造工作。

与此同时,资历更老的江南造船厂也没有闲着,他们同样圆满完成了姊妹船“和平廿八号”的建设任务,轮船从开工至下水更是只用了83个工作日的超高速度。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已经熟练掌握了中型轮船的制造技术,可以尝试进一步挑战更具难度的万吨巨轮了。

当然,我们现在只是具备了制造巨轮的能力,路要一步步地走,所以万吨巨轮的设计还是继续由前苏联专家操刀。

在前苏联专家给出设计图纸后,首艘国产万吨巨轮被命名为

“跃进号”

,而制造任务则落在了大连造船厂身上。

根据苏联方面的设计指标,跃进号货轮最大载货量15930吨,满载吃水深度9.7米,航速18.5海里,马力13000匹,能够连续航行12000海里,甚至还能在封冻的区域破冰航行。

而这种续航里程和破冰能力也意味着货轮可以中途不靠岸补充燃料,直接驶抵世界各主要港口,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

此外,在先进技术方面前苏联专家也没有特别藏私,虽然不可能把顶尖货给我们,但跃进号货轮也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案,装备了全套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设备。

所以,全国上下对这艘万吨巨轮绝对是寄予了厚望,不仅仅是因为其在造船业上的意义,更是因为其对于提升全国人民信心和未来海上国际商贸的重要作用。

而大连造船厂也不负众望,“跃进号”货轮1958年9月开工建造,从船台铺底,到船体建成到下水,只用了短短58天时间,圆满完成了新中国首艘国产万吨巨轮的建造任务

这一建造时间不仅创造了世界船台周期的新记录,更是标志着我国大型船舶制造水平的飞跃。

欢欣鼓舞出海日本,短短一天便传来噩耗

1958年11月27日,“跃进号”万吨远洋货轮建成下水,大连造船厂为此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感十足的纪念章,用于发放给参与货轮船建造的功臣们。

该纪念章铜质镀金,红色珐琅,通径3.2厘米,主章中间为“跃进”号远洋货轮全景,左边为齿轮,右边为轮船锚链,上方副章上则是“第一艘万吨远洋轮纪念”的文字。

此外,“跃进号”建成下水后,各大媒体纷纷刊文报道

“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下水”

的消息,盛赞新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伟大成就,全国人民也欢欣鼓舞,

而为了宣传新中国造船业取得的可喜成就,邮电部也于1960年12月15日发行特种邮票,其中便有

“首艘国产万吨远洋货轮”

的身影,画面为“跃进号”乘风破浪在大海中航行的英姿。

当然,下水并不代表着立即便能出海,而是还有着一个漫长的舾装过程,尤其是在我国采用最先进技术方案理念制造的首艘万吨级巨轮,各项后续工作更是不能马虎。

于是,经过了4年多的时间,在一系列复杂的后续工作完成后,“跃进号”货轮才终于具备了出海航行的全部能力。

由于当时的我国缺乏远洋航行经验,所以“跃进号”货轮出海的首个目的地也比较保守,这便是不太远的日本,具体目的地为航行距离1000公里左右的门司港。

也就是说,其实此次计划的航行距离只是“跃进号”货轮最大续航里程的

“二十分之一”

左右,也就是小试牛刀的级别。

当然,虽然距离不是很远,但是意义却是重大的,因为这不仅是首艘国产万吨巨轮的首次航行,对于开辟中日之间的大型船运航线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63年4月30日,新中国建造的首艘万吨级型货轮“跃进号”从青岛港码头出发,满载一万吨玉米和数千吨矿产及其它货物开往日本。

在首航仪式上,青岛港内人山人海,但凡能够来到港口的人都来了,为的就是目睹“跃进号”巨轮风采。

而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不能来到现场,只能通过5月1日早间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新闻得知“跃进号”从青岛出发驶向大洋深处的消息。

虽然没能到现场,但这则新闻依然引发了全国轰动,毕竟在当时的年代,国产万吨巨轮出海的意义,丝毫不亚于现在建成的中国空间站。

然而,就在全国上下期待“跃进号”成功归来,为我国将来的远洋货运打响成功的第一炮时,总理却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

电话中,他得知“跃进号”在苏岩礁附近的公海海域遇到状况发出求救信号,便立即指示派遣军舰前往营救。

随后,我军派出205、206、211、224四艘护卫舰前往营救,但两个小时后传来消息称“跃进号”彻底沉没在海中。

沉没真相众说纷纭,最终竟是“人祸”导致

由于“跃进号”所处公海,所以发出求救信号时离此最近的是附近的日本渔船,这些渔船随后紧急前往救援,成功救起了59名船员。

本来货轮沉没的原因是需要缜密调查后才能确认的,但日本“全亚细亚广播电台”却在次日发布爆炸性消息:

“中国国产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在赴日途中,因腹部中了3枚鱼雷而沉没……”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此前求救时工作人员因听到过几声闷响,便慌忙表示遭到鱼雷攻击,受伤严重即将沉没。

而日本船员听完船员的描述后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纷纷向媒体表示“跃进号”确实是受到三枚鱼雷攻击才沉没的。

随后,“跃进号”是被鱼雷击沉的消息迅速在全世界传开,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作出反应。

但当时的世界局势十分复杂,如果我们在彻底查明事件真相之前,便采信船员说法贸然宣布沉船是因为受袭,绝对会引发东西方新一轮的动荡和激烈对抗

而美国、小岛当局、韩国各方均先后发表声明,称与“跃进号”沉没无关。

不过,媒体都是见风就是雨,只要一天我国不发布结论,他们就会不断炒作这个话题。

所以,我国对于事件的调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首先是一批“跃进号”船员负责人从上海紧急乘机飞往北京,四次向总理亲自汇报现场情况,此时还有船员说看到黑影,并表示——

“肯定是潜艇,发射鱼雷后就逃走了”

其次,东海舰队与上海交通部门抽调1097人和10艘舰船,于5月18日上午9时起航前往苏岩礁周围海域调查。

5月29日,调查团在“北纬32'6、东经125'11'42”处发现了已沉没的“跃进号”船体,并在随后4天时间内组织了72人次的潜水摸排,终于查清了巨轮沉没的原因。

原来,“跃进号”根本不像船员和日本渔民所描述的,是遭受鱼雷攻击沉没,而是标准的触礁事件。

调查过程中,潜水员共计发现船体破洞3处,凹陷5处,船龙骨折裂1处,通过对船身受损情况的进一步检查,并没有发现鱼雷爆炸留下的痕迹,

而距离沉船地点两公里外的暗礁,则有明显遭受触撞的痕迹,现场不仅发现礁石上存在大量红色油漆漆皮,周边还分布了很多遭受撞击脱落的岩石碎片。

1963年6月2日清晨,调查团的潜水员们组织了最后一次潜水复查,将航向记录本、国旗和有关数据取回,随后在收拾好所有器材后撤离作业区。

至此,事情的全貌就比较清晰了,“跃进号”在到达苏岩礁附近时,船员们以为还没有到,所以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航线转向,导致撞上暗礁引发事故。

在撞击发生后,“跃进号”又凭借惯性航行了两公里远后,才不堪重负沉没在海底。

至于为什么船员听到闷响后又听到巨响,这主要是因为触礁后船上大批玉米产生的气体突然溢出产生。

随后,新华社在6月3日公布了跃进号沉没的真相,消息公布后,各种阴谋论的猜测也不攻自破。

虽然巨轮沉没的原因是因为触礁,看起来是人祸导致,但也有一种说法表示这是因为船上的设备简陋,导致船员们无法掌握巨轮的准确位置。

但根据记录,跃进号货轮上是安装有各类先进的仪器的,包括“航向-4”型陀螺仪、航迹自绘仪、无线电测向仪、水压计程仪和航海雷达等航海仪器。

因为没有后续事件进展的公开报道,所以人祸背后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人员懈怠”还是还是“技术不足”,我们不得而知。

虽然跃进号首次航行就沉没了,但这艘巨轮的建造过程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而事故原因的公布更是粉碎了关于我们造船质量不行的谣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