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

參見:世界 § 佛教概念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結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閱論編

娑婆世界(梵語:सहालोक / सहालोकधातु,羅馬化:sahāloka / sahālokadhātu;藏語:མི་འཇེད་འཇིག་རྟེན་,威利轉寫:mi 'jed 'jig rten),簡稱娑婆(梵語:सहा,羅馬化:sahā;巴利語:सह,羅馬化:saha),也譯作索訶、娑河,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1];此世界眾生安忍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意譯作雜惡、雜會、忍土,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2]。

《法界安立圖》的作者仁潮聲稱娑婆世界指的是南瞻部洲,大千世界則被稱為佛剎,意思是佛的國土,在虛空中有十方佛剎,其數量是無限的,此外,蓮花藏莊嚴世界海及四周的十方剎海各自包含了無數個大千世界,故以蓮華藏世界海指稱整個宇㣙,藉以顯示其認為諸佛的境界是廣大無邊的、無窮無盡的[3]。

出離心[編輯]

此為六道輪迴圖唐卡,可見上方為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下方為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上方右處為佛陀指著左處的菩薩,由此則強調出離之意。

出離心是佛教常強調的,其意為脫離六道之心(六道,即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簡意為「解脫」。出離心最早自佛陀時代已提出,可見於佛教經典之中。

淨土法門[編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觀經)描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種種清淨。其中《無量壽經》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前身)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大願,其核心為解救眾生往生至極樂世界。而四十八願中的核心為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強調「念佛往生」。另外《觀經》除了介紹十六種觀想方法,也介紹「三輩九品往生」,其中下品往生的核心為即使曾造作諸多惡業,於臨命終時肯念佛,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也會前來接引眾生往生至極樂淨土。此三部佛經的核心皆為要求眾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淨土法門中,強調信、願、行。以此藉由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

藥師法門[編輯]

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佛教中除了強調往生極樂,世尊亦要求眾生發願往生淨琉璃世界(藥師佛淨土)。往生淨琉璃世界的方法,與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相同,即「信願持名」。每日讀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經),念誦藥師灌頂真言,持念藥師佛聖號。現世獲得安穩健康,於臨命終時,八大菩薩前來接引,往生東方淨琉璃世界。

參考資料[編輯]

^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此色界天。梵雲索訶此雲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初禪大小等於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禪始等二禪。二禪為火災頂。一千二禪始等三禪。三禪為水災頂。一千三禪始等四禪。四禪為風災頂。乃是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也。」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下》:「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花經雲。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云云)。」

^ 方立天.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中國民族宗教網. 2015-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1) –透過《宗教學研究》 (中文). 《法界安立圖》作者依據當時的地理知識,還著重論述了南贍部洲的情況,認為此洲是在須彌山南部,為四大洲之一,而四大洲即為一世界。仁潮認為,南贍部洲是釋迦牟尼教化的世界,也稱娑婆世界,是我們所居的現實世界。 … 仁潮就大千世界的結構說:「《長阿含經》雲,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通名一佛剎也。」〔28〕「佛剎」即佛土。這是說,一世界由一日月、須彌山、四天下,四洲,四大海等構成,如此一千個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中千世界,而千倍的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通稱為佛剎,佛土。大千世界為佛剎,那麼,佛剎是一還是多,是有盡還是無盡呢?仁潮說:「知有人天,不知有佛者,凡俗也。……信一佛其福雖勝,見量猶局,信多佛則其福量無邊,其智量益廣。」〔29〕又說,「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如是娑婆之外,太虛空中,復有十方大千諸佛剎土。」〔30〕這是說若以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剎位居為中心的話,則其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剎,稱十方佛剎。「十方」,十個方向。十方佛剎,即十方佛的國土,也即整個宇宙。仁潮認為,大千世界是無限的,佛的國土也是遍布各個方向,是至廣至大,無邊無量的。仁潮除繪有「十方佛剎圖」外,還繪有「十方剎海圖」,「剎」即國土、世界,「海」是廣大的意思,剎海即廣大無邊的世界。他說在蓮花藏莊嚴世界海的四周有十個世界海,也就是十個無邊無際的世界,即十方剎海。這是說,整個宇宙是由許許多多的廣大無邊的世界構成的。蓮花藏莊嚴世界,簡稱華藏世界,婆羅門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從蓮花中生出,故以蓮花象徵世界。繼承這種觀念,仁潮認為,現實世界的香水海中也有大蓮華,蓮華中也包藏著無量無數的世界,是為蓮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海或十方剎海構成了整個世界圖式,同樣也表現了佛教的諸佛境界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思想。

Top